寒冷和“冻结”是真实的!我们如何保护老年人
发布时间:2025-10-30 12:56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夏柯 余培轩)一大早出去散步,寒风吹得我胸口疼。晚上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时候,膝盖就疼,忍不住疼得皱眉。社区中,老年人经常咳嗽,可能患有肺部感染。最近气温的“断崖式”下降,让这些熟悉的地方变成了许多老年人的“烦恼”。低温不仅带来“寒冷”,还会默默放大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关节风险等健康风险,甚至引发突发事件。秋冬季节气温下降,老年人该如何预防这些疾病呢?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并提出了防护建议。 10月28日,医护人员在嘉兴市南湖区七星街道相城社区一公共广场为老人测量血压。新华社徐宇摄:《血管》“怕冷”“保护心脏”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气温连年快速下降,因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紧急住院的患者明显增加。为什么心脏是最怕“换季”的呢?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周莉表示,冷空气刺激还会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本身耗氧量增加。此外,寒冷季节血液粘度相对较高,更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引发急性心肌梗塞。专家表示老年人在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当你遇到温度变化时,你的身体需要适应。例如,你早上醒来,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坐一会儿,然后起床。冠心病患者可以在天气凉爽时从户外运动改为室内运动,或者在气温较高时在早晨进行运动。还建议在寒冷的天气里不要喝烈性酒或吃辛辣或油腻的食物。 “这种对‘热身’的误解会增加工作量,导致心脏病。”周莉说,冠心病患者应该用科学的方法保护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定期按时服药。我介绍的是有的。如果感觉不适,应及时就医。流感季节接种疫苗是一道“坚固的防线”。秋冬季节是流感高发季节。它的传染性很强,会引起高烧、咳嗽和身体疼痛,以及病例中的肺炎和心肌炎等危险并发症。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介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流感很容易诱发和加重慢性病症状,引起肺炎、心肌炎、支气管哮喘等并发症,甚至死亡。 10月18日,一名身穿羽绒服的行人走在北京街头。新华社供图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所副所长张祝家子表示,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严重并发症的最有效方法。抗生素不能预防或治疗流感,一些抗病毒药物只能部分预防或治疗流感。可以缓解症状。 “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往往患有基础慢性疾病,感染后出现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人群,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张说。与感染相关的疾病严重程度和住院率。 “很多人担心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是否可以接种流感疫苗。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研究所专家表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如果目前控制良好,没有其他接种禁忌症,是可以接种流感疫苗的。你的关节“脆弱”,怕摔倒吗?注意准确的“骨骼保护”。老年人的关节面临以下问题:林建浩,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炎科主任表示,“寒冷的气温使血管收缩,骨骼的血液供应减少”,从而加剧软骨磨损、滑膜退化、肌肉无力等自然衰老问题。周围组织受损,导致营养供给不足,骨骼硬度降低,疼痛加剧,更容易发生损伤。林建豪说,低温使肌肉僵硬、灵活性较差,作为关节保护组织的肌肉缺乏弹性,降低了关节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伤。对于已经患有骨关节炎的人来说,寒冷刺激会直接加重滑膜炎症,加重关节疼痛、肿胀症状。秋冬季减少骨科疾病的发生,需要进行“精准护骨”。“保暖并不意味着捆绑”一样厚“尽量少穿,重点是保护臀部、膝盖、颈部等容易受凉的部位。”林肯浩举例说,他指出,膝关节不含太多肌肉和脂肪,是人体最容易受凉的部位之一。老年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护膝,不能太松保暖,也不能太紧压迫血管。同时,要科学锻炼,坚持“充分热身”、“强度适中”。出门前可以在家热身5-10分钟,让肌肉和关节“热身”,避免突然运动造成的劳损。专家建议,老年人应多吃富含钙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并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以帮助钙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