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青网武汉11月10日电(记者潘佳秀子)精准的光束照射工件,将加工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在中船武昌船厂,这样的创新细节正在推动这座拥有100年历史的船厂焕发青春活力。
数字化车间:焊花不再飞扬
2025年10月29日,当20余名记者走进中船武昌船厂时,想象中的焊花飞舞、电锤有力的场景已被干净、安静的数字化车间所取代。
“我们的焊接技术经验超过100项,焊接水平在中船总装厂中名列前茅。”工程师说。武昌造船已形成了成熟的造船装配技术体系,包括自动焊接、减振降噪控制、轴系统高精度服务的安装和后期维护等。
2025年,武昌造船被批准为第一批“优秀智能制造企业”公司通过建设“1基地+2系统+4平台+1中心”的数字化系统,实现了100%的产品数字化设计覆盖,打造了行业领先的船舶数字化工厂。
第一艘导航支援滚装运输船正在建造中。图片来源:谢神社。
智能制造的复兴:从“制造”到“智造”
在基板单元加工车间,数控设备全连接,为生产环境创建动态知识和精确执行系统。管材加工领域建设的柔性生产线采用成组技术和节律性生产模式,结合工业信号和Tebarcode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监控。
“我们基于MBD进行完整的3D生产设计,发布设计模型并验证生产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设计变更,”数字部门负责人说道艺术。此次改造为这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前造船厂注入了新的活力。
绿色之路:甲醇与蜡烛的舞蹈
全球首艘双燃料甲醇航滚装运输船在船台组装区初具规模。该船创新性地结合了甲醇燃料动力和风力辅助推进两项关键绿色技术,并配备了六个世界上最大的旋转风筒。
世界上第一艘双燃料甲醇 RO-RO 运输船效果图。图片来源:谢神社。
“曾经从航运业消失的传统风帆,在全球航运的低碳要求下,呈现出了新的形态。”项目负责人指着即将安装的旋转风筒说道。这些装置可以将侧风的“阻力”转化为推动船舶前进的“力”,大幅降低燃油消耗和污染排放。
绿船:减少e 成本高达传统电力的 25%
武昌造船是国内最早开展绿色船舶应用研究的船厂之一。公司自主研发的日本首艘2000吨级新能源物流运输船建成并投入运营。该船的实际运营成本仅为传统机动船的25%。
10月14日,中船五常造船与安徽淮南句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成功签约甲醇燃料新能源船舶建造合同,实现绿色航运领域新突破,为“零碳淮河”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目前,武昌造船拥有25900载重吨。已订购不锈钢化学品船30余艘、18500吨化学品石油船,正在按照批量流水法、节奏造船新模式有序建造。
时间功勋舰重获新生,继续执行60万海里的使命。
9月27日,武昌造船改装型综合海洋科考训练船“东方红2号”成功下水。这艘科考船在27年里航行了6亿航程,相当于绕地球28圈,创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录。他是名副其实的科研“英雄”。
东方红2号是武昌造船改装的一艘海洋综合科考训练船。图片来源:谢神社。
此次改造工程以“恢复功能、扩展功能、优化性能”为目标,取得了六大改进。改造后,它将具备“无限制航区、全球航行”能力,可到达全球大部分海域并运行,保证再服役30年。
武昌造船是我国造船企业之一。瓦建造种类最多、数量最多、技术含量最高的科考船。从“大洋六号”到“科学”号,从“向阳红”系列到蛟龙母船“深海一号”,这些著名的科考船全部是武昌造船生产的。
在“东方红2号”船改装过程中,技术团队采用了特殊的减振降噪技术,并创新性地采用了“主动重量裕度管理”技术,确保空船重量重心准确满足设计要求。凭借这些创新,这艘成功的船舶将继续为国家的海运事业做出贡献。
人才济济的土地,诞生了44位“数字工匠”
在武昌造船机电部机加工车间,90后的陶兴全正在调试自己最新的专利申请:“投影线标定工具”。这就是am将传统校准误差从±0.5mm降低至±0.1mm,体现了年轻工匠的创新活力。
“什么啊,不然我就无法平静了。”涛
陶兴权首创的“理论+实践+创新”立体培训模式,已完成400余人的数控加工基础培训。他带出的44名“数字工匠”中,诞生了10多名省级和地方政府的劳动模范和技术专家。
目前,陶兴权正在推进“CNC+”能效提升活动,并组建了一支由年轻党员组成的红队。通过优化生产排程、强化管控,在调度自动化、人员精准化、生产节奏化、管理精细化等方面取得了四大突破,打造了高效精准的数控生产线。
武昌造船厂位于长江之滨,是一家拥有100年历史的造船厂。1934年,以青春的姿态驶向蔚蓝。从智能绿色船舶到高端海工装备,从数字化设计到智能制造,新一代船厂正用创新和坚韧开启中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武昌造船立足“制造先进国防装备,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企业使命,不仅为大国打造重大武器,更培育与时代共鸣的新型制造能力。